胃痛,大家都很熟悉了,也知道中医名胃胃脘痛,那中医胃脘痛的历史是怎样的呢?有请武汉博仕中医肛肠医院专家跟大家说明。
春秋战国:《内经》早记载“胃脘痛”之名,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院当心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唐宋以前: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
《外台秘要·心痛方》:“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
宋代之后: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三因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 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
金元时代: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兰室秘藏》: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
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医学正传·胃脘痛》:“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医学真传·心腹痛》:“夫通者,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以上是武汉博仕中医肛肠医院专家为大家介绍的中医胃脘痛的发展历史与相关记载。如需详细了解胃痛更多信息的朋友们,请咨询,或拨打电话027-88185120。